关切解密新专业:聚焦时代新要求

2024-03-02 09:29:00 来源:资讯中心

  本科招生专业。此次我校新增的10个专业中,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智能建造、柔性电子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聚焦时代新要求,顺应时代新发展,是符合当前国家发展的策略的亟需专业。

  作为历史建筑遗产资源极其丰富的文明古国,中国有必要在该领域与国际先进接轨,以满足社会对此类人才日渐增长的需求。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历史建筑研究和保护的诉求,及遗产保护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保护历史建筑,弘扬中华文化,留住文化之根,刻不容缓。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是建筑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下新设的本科专业,该专业顺应国家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决策,主要研究历史建筑保护、建筑历史、建筑规划设计、修缮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针对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等。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熟悉历史建筑保护的核心理念、具备历史建筑工程保护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毕业生可就业于与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的建筑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的政府部门和科研设计机构,以及文博系统、文化遗产保护、游戏策划等领域,也能更加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或者出国深造。

  我国建筑行业逐渐从新建为主向适应保护再生的时代需求转变,保护意识慢慢的变成为文化自觉,建立历史建筑保护设计专业本科教育是适应新形势下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专业学习与技能培养,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体现建筑类学科教育的文化特色,专业性强的培养目标也符合我国双碳战略中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人才需求。

  建筑业是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驱动下,面临着升级转型的迫切需求,新型建筑工业化不断深入推动。目前国内建筑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总体偏低,在建筑业全面智能化升级过程中,新型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

  智能建造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建筑业数字化需求和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以土木工程专业为基础,深度融合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发展而设立的新工科专业。

  智能建造专业立足新工科培养理念,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BIM等现代信息技术方法,与土木工程建设全过程、全产业链深层次地融合,实现数字化设计、自动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慧化运维,培养创新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

  毕业去向广泛,名校深造求学,著名开发单位,领军设计企业,龙头建设集团,政府管理部门等,也能更加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或者出国深造。

  “智能建造”新工科专业的申报与建设,是我校土木工程学院面向建筑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和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该专业的成功获批,标志着土木工程学院“新工科”建设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们的世界正处于剧烈的科技变革中,昔日科幻电影的神奇场景,如今慢慢的变成了现实。我们即将迎来的智能时代,将人类生活、信息网络与物理世界紧密交融。

  我们的手机、电脑都是坚硬的、刚性的、扁平的,而生物体则是弹性的、柔软的、曲面的。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而柔性电子技术就是实现这一融合的介质。柔性电子技术能将现有的电子系统和电子器件变得可拉伸、可弯曲、可变形。这种柔性化的改变颠覆了传统信息器件的刚性物理形态,以此来实现了人、信息和物体之间的高效共融。

  柔性电子学是一种把电子器件安装在柔性塑料底版上组成柔性电子线路的技术,所用到的柔性底版一般是聚酰亚胺或导电透明聚脂膜,通过屏幕印刷技术在底版上实现柔性电路印刷。该专业以服务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柔性电子领域的发展为使命,面向有机显示、能源探测、生命健康、国防军工等方面的柔性电子前沿基础问题研究,培养掌握柔性电子学专业相关知识,并具有柔性电子关键材料、加工技术、器件与基础部件研发能力的国际化新兴交叉学科拔尖人才。

  柔性电子学专业以立德树人的培养思路为核心,构建具有高水平与影响力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坚持以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追求卓越的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为重点,学生不仅仅具备健康体魄、高尚品德和广博学识,而且具备国际化视野、原始创新能カ和持久竞争力。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充分服务于以柔性电子学为核心的新兴起的产业,成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的核心人才。

  柔性电路以其独特的柔性/延展性以及高效、低成本制造工艺,在信息、能源、医疗、国防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如柔性电子显示、薄膜太阳能电池、射频识别(RFID)技术、柔性传感、电致变色、PCB电路等。柔性电子制造的关键包括制造工艺、基板和材料等,毕业生可以到电子显示相关的企业、半导体行业就业。

  目前柔性电子热门方向主要围绕在传感器件的制造,该领域与生物医学也有交融,体现在生物医学方面的传感器件制造。此外,将具有不一样功能的柔性电子元件(包括传感、驱动、数据传输和分析、能源,以及能量收集转化系统等)集成于一体的智能柔性电子系统能够对内部和外部信号进行实时感应和动态反馈,是智能制造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随着柔性电子和AI时代的到来,可拉伸电极和电子元件与生物体的有机集成,以及具有柔性几何结构设计和实时自主感应反馈的全软体机器人的开发,将成为逐渐重要的跨学科领域。

  清洁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高效利用关系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正是由于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的发展,才有了现在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蓬勃发展和电动汽车的进步。安全高效的大规模储能技术必将深刻的影响人类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远大目标的关键。

  在双碳战略推动下,其已慢慢的变成为万亿赛道产业。2020年2月11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印发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年﹣2024年)》,提出了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等要求,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储能产业与人才培养的重视。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工科专业。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能源、电气、化学、材料、物理、控制等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掌握电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等能量存储和转化相关的科学知识,能在储能、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分布式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研发技术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较强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新型储能设备的原理与开发利用、能源洁净高效转化利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使其具备从事储能科学与工程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元器件研发的能力,最重要的包含相关材料的制备、表征、分析及工艺研究,有效承担储能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技术开发、科学技术教育与教学等工作。所培养的人才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毕业生主要面向新能源、环保、机械、设备、重工、化工、矿产、地质、汽车、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等涉及储能材料、器件与储能系统开发、制备和应用的行业从事创新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设计、工业制造、项目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新能源发展前途可期,储能是新能源发展的关键保证之一。我国从2005年开始布局储能产业,到《2019-2020 年储能行动计划》中,明确将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十四五”期间储能将由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8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3%,能源安全的风险持续走高。与此同时,我们国家新能源发展占比提升可期,储能技术必不可少!

  在众多科幻影片中,机器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惶惑中挣扎的桑尼、在孤独中坚守的瓦力、还有异常受欢迎的大白……科幻影迷对它们耳熟能详并津津乐道。虽然这些高端机器人离我们还过于遥远,但今天看似荒诞的幻想也许就是明天智能社会的现实。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AI时代正在悄然到来,而机器人工程也随之成为高校本科专业的新宠。作为本科一个新晋专业,机器人工程到底是什么?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顺应国家建设需求和国际发展的新趋势而设立的一个新兴专业,属于典型的新工科专业,有着非常强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实践性。2016年被教育部批准成为本科新专业,是教育部重点扶持的新专业之一,近年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机器人工程是一门在真实世界环境下将感知、决策计算和执行驱动组合在一起的应用交叉学科和技术。机器人工程专业是以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认知科学等学科中涉及的机器人科学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机器人的智能感知、优化控制与系统模块设计、人机交互模式等学术问题的一个多领域交叉的前沿学科。

  机器人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备机器人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能在制造业、建筑、医疗等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集成应用、技术管理等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慢慢的变多的劳动岗位会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所替代,是大势所趋,国家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大量机器人领域的高级人才,其中工业应用化的机器人底层软件开发、感知和控制算法都是极具发展前途的就业方向。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人力资源日趋短缺,智能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力是必然趋势。根据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工业机器人、行业应用服务机器人及个人/家用机器人三类,未来我国机器人市场必将逐步扩大,高端机器人正迎来加速发展的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