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货物运输枢纽设计规范

2023-11-05 11:49:32 来源:杏彩官网下载安装

  本文件规定了综合货物运输枢纽的基本规定、总体设计、换装工艺设计、换装作业区布置、枢纽集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综合货物运输枢纽换装作业、内外交通衔接及配套设施等的设计。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68(所有部分) 道路交互与通行标志和标线(所有部分)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5.1.1枢纽总体布局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并应与周边供水、排水、供电、通信和道路等市政

  5.1.2枢纽应进行总体设计,做好用地开发及规模控制,兼顾近远期发展目标。

  5.1.3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协同管理”原则,统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

  5.1.4枢纽内各运输方式基础设施规模、作业能力与集疏运能力应相互匹配、协调。

  5.1.5枢纽应考虑绿色低碳设计,优化资源利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降低综合货运枢

  及设施。5.1.6枢纽布局应符合生产安全的相关规定,枢纽内设施设备、作业机械、建(构)筑物的安全距离

  5.2.1 枢纽应根据不同联运业务需求特点和自然条件,合理布置各运输方式站场、其他物流功能区

  5.2.2 枢纽总平面应以依托的运输方式站场为基础,以换装作业为核心,按照作业流程布置各运输

  合最优的目的。5.2.3 枢纽总平面应按照确定的工艺方案布置,并符合下列规定:

  a)换装量最大的两种运输方式站场应毗邻布置,换装作业区宜利用各运输方式主要作业场地;

  b)有扬尘污染的干散堆装货物功能区应独立设置,必需与其它功能区合设时,应布置在枢纽外

  c)危险货物功能区应满足《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第645号)等的要

  可能更适合;d)不需临靠铁路装卸线、码头、机场空侧的仓储、配送、加工等其他物流功能区宜远离铁路装

  5.2.4 枢纽总平面布置应有利于铁路装卸线、水运码头及大型装卸设备等重要公共物流设施设备资

  5.2.5 枢纽总平面布置除符合本规范及各运输方式站场规定外,并应符合GB50187、GB50016的规定。

  5.3.1.1 公铁联运型枢纽应根据联运货物品类选择设置集装箱、成件包装品、商品汽车、长大笨重

  公铁联运换装作业设施应按照换装工艺设计的基本要求确定,各货类换装作业主要设施如下:

  a) 集装箱、成件包装品、长大笨重货物、邮件快件换装作业及干散堆装货物散改集作业主要设

  b) 商品汽车换装作业主要设施包括铁路装卸区、存放区(场、库或棚) 、交付区(含检测区、交

  换装作业区应与铁路装卸线有机融合、一体化布置,并减少铁路与道路的交叉。5.3.1.4

  公铁联运型枢纽的功能设置和布局除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外,尚应符合JT/T 1347的规定。5.3.2 铁水联运型

  铁水联运型枢纽应根据联运货物品类选择设置集装箱、成件包装品、商品汽车、长大笨重货物和干散堆装货物等铁水换装作业区。5.3.2.2

  铁水联运换装作业设施应按照换装工艺设计的基本要求确定,各货类换装作业主要设施如下:a) 集装箱、成件包装品、长大笨重货物换装作业及干散堆装货物散改集作业主要设施参见表4:

  b) 商品汽车换装作业主要设施包括码头作业区、铁路装卸区、存放区(场、库或棚)、交付区(含

  换装作业区宜和水路陆域货物堆场一体化布置或毗邻布置。当受码头作业、地形等限制,铁路装卸区只能布设于水运堆场以外的独立区域时,铁路装卸区位置应考虑短驳运输的便捷性。5.3.3 公水联运型

  公水联运型枢纽应根据联运货物品类选择设置集装箱、成件包装品、商品汽车、长大笨重货物及干散堆装货物散改集等公水联运作业区。5.3.3.2

  公水联运换装作业设施及布置应按照工艺设计和JTS 165或JTS 166的规定确定,并符合以下要求:a) 集装箱换装作业,采用码头直取作业时,换装作业区应与码头一体化设计;采用陆域换装作

  b) 成件包装品、商品汽车、长大笨重货物的换装作业区及干散堆装货物散改集作业区宜与水路

  c) 干散堆装货物散改集的换装作业,宜在集装箱换装作业设施基础上,根据工艺技术要求增加装箱

  临近枢纽或依托枢纽建设的陆路物流园(也称内陆港或无水港等)可作为公水路联运型枢纽的公路侧作业区的一部分,货物通过公路专线运输到枢纽进行换装。5.3.4 空陆联运型

  空陆联运型枢纽应根据联运货物种类选择设置成件包装品或邮件快件等换装作业区。5.3.4.2

  空陆联运换装作业区分为空侧作业区和陆侧作业区,两者间须设置隔离设施和安全检查闸口,对货物、人员进行隔离和安全检查,具体实际的要求应符合MH/T 7003的要求。5.3.4.3

  空陆联运换装作业设施应按照换装工艺设计的基本要求确定,作业区布置要求如下:a) 空侧作业区应毗邻货机停机机坪,最重要的包含空侧换装作业区和空侧短驳平板车停车场坪;空

  b) 空公联运的陆侧作业区最重要的包含设陆侧换装作业区、汽车卸货区、汽车停车区和汽车通道。

  c) 空铁联运一般都会采用直接换装,将铁路装卸站台与陆侧作业区一体设计。条件困难情况下,铁

  d) 具有邮件快件作业的枢纽,根据自身的需求可设置邮件处理中心(邮件转运站)或快件处理场所。

  具有国际货物换装的空陆联运型枢纽,平面布置应符合海关、检验检疫等监督管理要求,其空侧、陆侧作业区均应设置隔离网及车辆、人员闸口,实现对作业区进行相对有效封闭、管控。5.3.5公铁水联运型

  在满足铁水联运型枢纽布局要求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公路汽车作业区、停车区及汽车通道等设施,实现铁水、公铁、公水间货物联运无缝衔接、高效换装。5.3.5.2

  公路车辆作业设施应充分的利用铁路、水运作业设施,并与其有机融合、一体化设置。5.3.5.3

  平面布置应符合公铁、铁水和公水联运型枢纽的相关规定。5.4 其他物流功能区布置

  口岸功能区布置符合下列要求:a)办理货物出入境的综合货物运输枢纽,应按照相应规范设置海关监管作业场所;

  b)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内功能区划分为:口岸前置拦截作业区、查验作业区、检疫处理区等。海

  c)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应设置防护围界、安全监控设施及货物、人员、车辆安检设施设备;

  d) 口岸功能区与设置在枢纽周边的保税库等功能区宜采取了专用封闭汽车货运通道衔接。

  邮件快件功能区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衔接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的邮件快件作业区应紧临铁路装卸线、机场货运站及外部道路系统,

  d)设末端分拣作业功能的快件作业区,应设置快递业务配送、配送车辆停车和快递员临时休息

  e) 具有国际邮件处理、商业快件监管、跨境电子商务监管功能的枢纽,布置应符合国际邮政处理的

  仓储及城市配送功能区布置符合下列要求:a)仓储及城市配送功能区宜设置在便于实现公路、铁路、水路联运的区域;

  b)与铁路运输关系紧密、作业量较大的仓储及城市配送功能区宜引入铁路装卸线,铁路装卸线

  c)仓储及城市配送功能区应紧邻枢纽内主干道和停车场,城市配送功能区宜设置独立出入口与

  冷链功能区布置符合下列要求:a)枢纽内冷链功能区布置应保证冷链物流作业能够具有连贯性、有序性和高效性;

  b)设置铁路冷链装卸线、冷链专用码头的货物运输枢纽,其冷链功能区应毗邻铁路冷链装卸线或冷

  c)冷媒具有污染性的冷链功能区宜选择在枢纽内夏季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区域;

  e)冷链功能区应有良好的供水、排水及供电设施,根据自身的需求可单独设置变电所。

  换装工艺应根据换装量、换装货类、流向、不平衡性、各方式作业特点、集疏运方式、管理上的水准和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6.1.2

  换装工艺设计应满足加快货物周转、各运输方式能力匹配和降低营运成本的要求。积极使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简化工艺流程,减少操作环节,提高换装作业效率,保证作业安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和改善劳动条件,保护人体健康。6.1.3

  换装机械设备应根据换装工艺的要求,选用技术性能好、结构可靠、经济合理、智慧高效、节能环保、维护方便的换装设备。并可根据换装量增长分期配置。6.1.4

  主要换装机械设备宜采用清洁能源驱动,减少类型,统一型号。并积极稳妥地推广先进的技术和新型设备。6.1.5

  换装设备的配置应满足多种货种的换装作业要求,宜选用通用性好的设备。6.1.6

  各运输方式装卸工艺设计应遵守各运输方式的相关规定,枢纽内换装工艺、装卸工艺和运输工艺宜进行一体化设计。6.1.7

  枢纽内部道路设计宜考虑货运、作业、消防、人流等四种交通的需求,按照交通功能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道。a)主干道为连接枢纽主要出入口的道路,或交通运输繁忙、服务枢纽整体的主要道路。

  b)次干道为连接枢纽次要出入口的道路,或作业区与主要集散道路、作业区之间交通运输较繁

  枢纽内部各等级道路布局应与枢纽总体布局相协调。合理组织枢纽内车辆行驶路线,主要联运方式之间的车流组织应顺畅、便捷,避免货物迂回、折返。8.3.2.3

  枢纽内道路布置应满足运输、消防、环境卫生和排水等要求,宜布置成环形。各功能区内部道路宜形成内部微循环。尽头式道路应具备回车条件。8.3.2.4

  枢纽道路边缘至铁路中心线m。枢纽内部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10的规定。8.3.2.6

  枢纽应根据自身的需求设置汽车衡,汽车衡宜设置在计量汽车行进方向的右侧,并符合以下要求:

  c) 汽车进出汽车衡台面前后的弯道,其路面内边缘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2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9m。

  8.3.2.7枢纽内道路设计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遵守 GBJ 22 和枢纽依托的运输方式站场有关

  8.3.3.1枢纽内货物连续输送设备的通道采用架空廊道时,廊道应依据使用功能、环境条件可采用

  封闭式或开敞式布置方式,运输干散堆货物的廊道应采用封闭式。8.3.3.2廊道跨越铁路或道路时,其净空、净宽尺度应符合铁路建筑限界或道路交互与通行限界要求,其

  架空段的底面不得采用透空结构。8.3.4 线枢纽内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时符合下列规定:

  a) 枢纽内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的跨线桥桥下净空,应符合GB 146.2和JTG B01的规定。跨线桥

  下是枢纽内道路时,其桥下净空尚应满足枢纽内流动机械通行的要求。b) 交叉点附近道路应为直线,并宜正交。当需要斜交时,交叉角宜大于45°。Ⅳ级铁路受地形条件限制时,交叉角可适当减小。

  c) 平交道口两端,从铁路钢轨最外侧算起,各应有不小于16m的水平路段,不包括竖曲线部分长度。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港内道路的道口两端,可采用纵坡不大于2%的平缓路段。紧接水平路段或平缓路段的道路纵坡不宜大于3%;困难路段不宜大于5%。

  d) 道口宜设在瞭望条件良好的地点,并应符合GB 50012的规定,当不能符合视距要求时,应设看守或道口自动信号。

  a) 进枢纽道路与高速公路、快速路交叉应采用立体交叉;与其他各级公路、城市道路交叉时,

  可采用平面交叉,当交通运输繁忙或地形条件适宜且技术经济合理时,也应采用立体交叉。b) 立体交叉的跨线桥桥下净空应符合JTG B01的规定。

  c) 采用平面交叉时,交叉点附近道路应为直线,并宜正交。当需要斜交时,交叉角不宜小于45°。平面交叉宜设在纵坡不大于2%的平缓路段,其长度从路面两侧向外算起,各不应小于16m,不包括竖曲线部分长度。

  8.3.4.3枢纽内道路互相交叉宜按8.3.4.2的规定执行,采用立体交叉时应满足枢纽内流动机械通行

  8.3.5.2枢纽应设置两个或以上车辆出入口,并设置在不同位置,受条件限制或汽车运输量不大时,可设一个出入口。

  8.3.5.3枢纽的通勤车辆和办事车辆出入口宜单独设置。其他汽车运输量较大或汽车出入频繁的功能区(如:商品汽车、集装箱、城市配送、快件分拣等功能区)可单独设置出入口。

  8.3.5.4枢纽出入口应设置闸口,对进出车辆进行管控。货物运输车辆出入口闸口宜按“一岛一道”设置,并宜设置顶棚。车道、隔离岛及顶棚符合下列规定:

  a)枢纽总进出车道数量应根据枢纽近期年平均日货物运输车辆、通勤车辆及办事车辆的进出流量确定,集装箱卡车专用进出车道规模按照6.6.5条确定。b)枢纽有多个出入口时,应根据各出入口所服务的货车流量进行分配,且每个出入口进出车道数各不少于2个。

  c)进出车道宽度宜为3.2m,最外侧车道应设置为超宽车道,车道宽度宜为5.0m;

  d)闸口隔离岛宽度设置管理亭时宜为2.2m,不设管理亭是可适当减小。隔离岛高度宜取0.25~0.3m;

  e) 出入口顶棚最小净高不小于5.5m,集卡车闸口应设置检查桥,检查桥净高不小于5.0m。

  8.3.5.5枢纽主要出入口应设置缓冲区,枢纽外侧缓冲区长度宜为 60m~100m,枢纽内侧缓冲区宜

  8.3.5.6枢纽主要出入口的闸口宜设置在直线路段,直线m。设置称重车道时,直线路段起终点至隔离岛头尾距离不小于 20m。闸口路段道路横坡宜为 1.5%~2.0%,并做好各车道

  8.3.6.2公共货物运输车辆停车场宜靠近枢纽主要出入口设置,依据需求可在出入口内外分别设置。具有海关监管货运区的枢纽,宜在海关卡口外设置专用货物运输车辆公共停车场。

  8.3.6.3流动作业车辆(机械)停车场和作业场停车场宜临近生产作业区布置,可集中设置,也可在不同作业区域内分别设置。流动作业车辆(机械)停车位根据自身的需求可设置在停车库、停车棚内。

  枢纽货物运输车辆停车位数量应按枢纽发展要求及高峰时段汽车货运流量、货物性质、平均停放时间等因素确定,流动作业车辆(机械)停车位数量应根据枢纽工艺设计和实际配置数量确定,社会车辆停车位数量应按照 GB/T 51149 确定。

  8.3.6.6停车场应根据不同车辆类型、车辆大小实行分类停车,并符合下列要求:a)停车场车辆横向间距宜采用车长的10%~12%,并不宜小于0.7m。车型较小时,可采用下限。

  通道处车辆的纵向间距(即车辆尾距)不宜小于车长的1.1倍,非通道处车辆的纵向间距不宜小于1.0m;停车场坡度不应超过0.5%;